又是驕陽似火時,又是藍星集結時。每逢7月下旬到8月上旬這一時段,都是中國藍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員工的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刻,因為有成千的孩子相聚在全國各地的藍星夏令營,共度快樂的時光。8月2日,記者在北京分營探訪時,不光被這里洋溢的中外文化融合氛圍所感染,更被藍星堅持不斷創新企業社會責任的模式所吸引。而藍星夏令營,正是集團傳承企業文化理念的有效載體,為海內外企業間文化融合鋪設了堅實的通道。
持續幾天的暴雨過后,京郊順義藍天如洗,北京分營的孩子們盡情投入到戶外各種文體活動中。令法國小朋友著迷的中國功夫,英國小朋友想往的倫敦奧運籃球賽,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小朋友感興趣的中國式街舞,中國、挪威、加拿大的小朋友縱情高歌藍星夏令營營歌《成長在藍色星空下》……記者所到之處,無不被孩子們興奮的情緒所感染、所打動。
“星空下 一朵花 晨露滋潤它長大/它用芬芳的美回答/藍天大 展翅飛 風和羽毛的撫慰/我會飛得很高很遠……”
“不要怕 風雨大 太陽為你驅趕它/我們微笑著來出發/我們要 快長大 快快樂樂地發芽/長成參天的模樣報答……”
“這首藍星夏令營營歌不光中外小營員們喜歡吟唱,也深受藍星集團員工們的喜愛,因為它表達了‘感恩’之意?!北本┓譅I的領隊李慧莉介紹說,1990年,藍星正值創業階段,工業清洗業務遍及全國各地,需要職工常年在外地工作,職工子女的暑期生活就遇到了困難。為解決職工生活的后顧之憂,時任藍星總經理的任建新倡議并親自指導舉辦了第一屆藍星夏令營,使孩子們在活動期間培養和鍛煉集體主義精神、獨立生活能力和各種積極向上的文體興趣。在“藍星,我們共同的家”這一永久主題下,每屆活動的專題不同,始終包涵著一個核心,那就是關心藍星下一代的成長。時至今日已堅持了23年,成為全國唯一的由企業為員工孩子舉辦的夏令營,創造了一個奇跡。
據介紹,這些年來,隨著藍星集團業務的不斷拓展,藍星夏令營工作也是緊隨其后“步步為營”,相繼在全國各地舉辦分營。特別是近年來,藍星集團成功收購法國安迪蘇公司、法國羅地亞公司有機硅和硫化物業務、澳大利亞凱諾斯公司和英國纖維技術公司后,自2009年起,藍星夏令營又從國內擴展到海外企業,現在已擁有24個地方分營,每年來自全球10多個國家的上千個藍星員工子女參加全國各地藍星夏令營,累計已達上萬人次。
藍星長年堅持出資出力辦夏令營從“娃娃抓起”,20多年累計投入經費達7000多萬元,這樣做值得嗎?藍星集團企劃辦主任席宇昕這樣回答:“這項藍星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工程,打造出了集員工關愛、下一代成長和企業文化融合為一體,獨具特色的社會責任品牌,展現了藍星的價值觀,也體現了我們的社會責任感?!?/SPAN>
她認為,藍星作為經濟實體,首要的當然是為企業、為股東創造經濟價值。但是,作為企業,不僅要追求經濟效益,也要肩負起社會責任。當然,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的方式有很多,但企業社會責任不是寫在紙上、掛在嘴邊,企業文化建設不是作秀,而需要具體行動。歸根結底,把企業自身的事情辦好,才能爭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藍星辦夏令營追求的正是這種務實之舉,是值得自豪的。
藍星業務版圖的快速擴張,特別是實現跨國經營戰略目標,常會遇到中外文化差異問題,需要發揮企業文化傳承與融合的獨特功能,探索出一條海外發展和文化融合的新路子,而藍星夏令營成為疏通國內外企業間文化交融的“有形載體”。在營地座談會上,藍星夏令營的工作人員和不少志愿者紛紛向記者道出他們共同的感受。為了讓外國小朋友通過活動認識藍星、理解藍星文化、融入藍星大家庭、共建和諧藍星,以增進海外員工對藍星集團的進一步了解和親和力,夏令營的教師和工作人員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這些年來,夏令營作為藍星的一項傳統活動沿襲了下來,成為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培育建設文化的個中甘苦,卻鮮為人知?!崩罨劾騽忧榈刂v述了很多外國營員在中國生活的故事。其中為了幫助海外營員過好吃飯關,她們幾個領隊攪盡腦汁,終于讓頓頓只啃干面包的外國小朋友,對中餐漸漸有了興趣。當他們臨回國前用中文說想吃中國菜時,她們忍不住淌下了欣喜的淚水。
23年時光如梭,如今藍星夏令營已碩果滿枝頭。當年的營員現在有的已成為藍星員工,有的已經是碩士生、大學生。記者在營地見到不少大學生志愿者,他們無一例外的都是曾經的夏令營營員,而且外語相當的棒。大學生志愿者柴晶告訴記者,她學的是小語種專業,她希望能夠有更多國家的小朋友加入藍星夏令營,她可以充分發揮才干。
曾經參加過的夏令營的經歷,對天津外國語大學學生馮天涵來說也是心底的一份珍藏。至今他仍舊會懷念每年的七八月份,那為期20多天的夏令營?!八{星夏令營陪伴我度過了孩提時期最重要的時段,讓我擁有那么多與眾不同的回憶,給了我那么多成長的營養元素,使我受用至今?!?/SPAN>
藍星夏令營已經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孩子,他們在藍星夏令營接力成長,正走向社會,成為服務國家的有用之才,成為社會上一爿燦爛的風景,如同七八月那茂盛蔥翠的樹木,展露出參天的模樣。
本報記者 潘杰